党史人物
郑立钊(1886~1944)

【郑立钊】(18861944)字明山,1886年出生于确山县双河乡金沟村小郑庄。父郑魁东、母刘氏,世代务农。立钊早年上过几年私塾,粗通文字。碑文中说:“先生性豪爽、广交游、宾至如归,虽贳裘贯罪费计也。”壮年时,曾一度随淮南挚友程居任职陕西省留坝县地方团队。辛亥革命后回归家乡,目睹国内军阀混战、地方民不聊生,深感缺乏文化,做事力不从心之苦,遂立志创办白狗庙小学校。当时白狗庙有庙座数百亩,全被地方上的劣绅把持。为此,立钊进城打了好几年官司,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这几百亩地从劣绅手中夺回,用作办学基金。在白狗庙原有几间大殿的基础上,又扩建了几十间校舍,绿化了环境,请了教师。经过几年呕心沥血,惨淡经营,终于创建了全县第三所完全小学校。在时局动荡、地方不宁、学校时办时停中,先后培养出一批对国家、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才。

1927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各地共产党人大都转入地下活动。在白狗庙小学的教师中,也有一批以教师为公开职业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在这批进步教师的影响下,立钊先生的儿子郑国荃等人,以立钊先生在地方上的威望作基础,曾用红枪会名义组织地方武装,成立自卫队,由立钊先生任队长,开展剿匪反霸,扶植贫弱等革命活动。队部就设在白狗庙小学,组织附近各村三百余名群众参加。他们大都是不脱产的农民,自带土造枪支、大刀、长矛,定期集中在白狗庙训练。队部经常保持三、二十人。他们所用的武器多是立钊先生从过境散兵中缴来的。先后几次对过境股匪吴江书、崔二蛋等进行清剿,并处决了群众痛恨的匪首马云鹏等。广大群众亲切地称立钊先生为“郑老帅”。由于他有崇高的威望,甚至有些长期扯皮的民事纠纷,也找他来评理公断,双方心悦诚服。正如碑文所评先生“排难解纷、人咸赖之”。

19306月初,中共确正信区委成立,区委通过统战人士的支持,以郑立钊的武装为骨干,在数月之内,共发展农会会员1000余人,建立了100余人枪的农民游击队,由共产党员张明斋任队长。郑国荃、卢忠尧、郭全德、申性初和张四科(肖章)、朱新民(朱端甫)、朱合友等100余人参加了党团组织,建立了6个党团支部。在信北区委领导下,农民游击队以张店附近的霸王台为中心,在东西60里、南北50里的乡村进行游击活动,与豪绅地主展开了斗争。同时,正阳农民游击大队已成立,分四个中队,活动在各区委,与信正确游击队互相策应。

信北区委还以白狗庙学校为中心,联合周围的胡冲店、张店、杨店、双河等十几所学校,成立了学生联合会,组织lO0多名师生到周围乡村开展“五卅惨案”宣传活动,发动群众参加农会,参加游击队。

在中共信阳京汉分特委的领导下,郑立钊等进步人士拿出100多支枪,奉命参加武装暴动。白狗庙暴动的主要目的是打击张板桥的豪绅地主张朝卿(乳名张包)。信北区委集中150余人枪,由郑立钊带领,于1930年7月18日黄昏,举行了白狗庙暴动。暴动开始时,信北区委一方面派游击队长张明斋和共产党员卢忠尧、郑国荃去到张包家秘密约张包的队长张振卿作内应,并以青纱帐时期联合打土匪为名,公开与张包进行谈判,俟机行事。另一方面,由金克清带领暴动队伍,秘密包围了张包的住宅,在谈判中,不明真相的张包还以鸦片烟相招待,并拿出新买的冲锋枪给郑国荃炫耀。由于郑等温情主义和缺乏斗争经验,没有及时动手,反而又把枪还给了张包。金克清在外面等急了,掂着枪进到院里,缴了门岗的两支枪。张包听见有动静,端着冲锋枪出来,金克清一枪未打中,张包与其老婆带领家丁十几人钻进了炮楼,与暴动队伍展开了对射。张包凭借炮楼负隅顽抗,暴动队伍连攻数次未克。

为防止敌军增援,暴动队伍遂于拂晓前向正阳境撤退。张包恶狼反扑,勾结明港驻军一个营和童肖九民团在后面追击暴动队伍。为保证暴动队伍安全转移,郑立钊带领郭全德等20多名共产党员在后面掩护,中共正阳诸葛寺区委派李卓英带30多名游击队员前去增援。经过数时激战,打退了追击的敌军,暴动队伍安全脱险,在熊寨、梁庙一带从事游击活动。

由于当时条件不成熟,因而也像全国各地一样,惨遭失败。立钊先生的家被国民党常备队抄袭一空。其他同志的亲属也被明港的地头蛇杀害。起义队伍只好转移到正阳县陡沟一带整训待命。立钊先生因年事较高,组织上分配他带领家属和其他同志到信阳西南的双河镇去,以做小生意为掩护,继续做地下工作。临行前一天的夜里,他不得不把自己未满十二岁的女儿送给人家做童养媳。不久,女儿被公婆虐待致死。立钊先生肩负着党交给的重任,带领家属、同志到了那里,隐姓埋名,改称刘朗芝(流浪之),并与同去的同志叔侄相称。经常与组织保持联系,时刻做武装的恢复的准备工作。两个小儿子在这次流浪中先后死去,大儿媳也因丈夫杳无音讯而改嫁。一年之后,白色恐怖稍有缓和,立钊先生回到劫后的家乡,积极工作,重整旗鼓,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193777日,卢沟桥的枪声震撼着祖国大地。在淮河之滨的这块土地上,尤其是确、信、正毗连地带,也像全国各地一样,卷入了抗日救亡的洪流。一个以立钊先生为先导的、以自卫队为主体的各抗日群众团体蓬勃兴起,仍以白狗庙小学为基地,开展着各种救亡活动。立钊先生自任确山县民众抗日自卫大队队长,延安又派来一位政治委员。当时这支队伍的近百枝枪支,一部分是立钊先生收缴散兵游勇的;一部分是从土匪手中缴获的,还有一部分是当地开明士绅捐献的。为了加强部队的装备,后来从北方请来一位名叫王老实的能工巧匠,在白狗庙铸造了一部分土造枪支,除改良基本队伍的装备外,又使附近村庄的群众也得到了较好的武器装备。并对部队集中训练,授以政治、军事课程。夜间轮流在各村巡逻,防止了土匪的骚扰与抢劫,保障了一方群众的安定生活和正常生产。

立钊先生应淮南胡店广大群众邀请,曾数次带领自卫队渡河,参加联防作战。在淮南曾围困徐天斌股匪于胡店,并将该匪部击溃。因此,诸匪慑于立钊先生之威,始终未敢渡河北犯,维持了淮北的良好秩序。稍后,一个名叫“战地教育服务团”的组织在立钊先生的支持下诞生了。对广大群众进行战时教育,先后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张家店》等剧目。农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团体也纷纷建立。到处可以看到群众的抗日集合,随时可以听到嘹亮的抗日救亡歌声。当时的确山县竹沟镇有“小延安”之称,而确山县东南一隅的确、信、正毗连区则有“小竹沟”之美名。

1938年夏,信阳沦陷以后,日寇不断到淮南一带骚扰、抢粮。伪匪组织“帘会”也乘机扰乱,抢掠淮南人民。抗日自卫队在张店附近的霸王台进行训练后,受淮南人民邀请,配合国民党六十八军特务大队(大队长刘同权)去信阳龙井攻打薄帘会(即土匪),首战告捷,歼灭匪徒300余人。凯旋归来后,县委在杨店召开庆功大会,附近的村民、学生、鞭杆会、妇救会、儿童团、抗日自卫队和明港驻军数千人参加了大会。国民党六十八军的一个师长和国民党确山县长方廷汉也到会讲话,他们一致赞扬抗日自卫队是确山以南的屏障,并命名为确山第二抗日大队。由于地方顽固派的告密,坚决反共的方廷汉不久又下令撤销了第二抗日自卫大队的番号。

1938年秋后,盘踞在信阳的日寇为了打通平汉线,时刻有进攻确山的企图。确山县长为了自保,很想抓住立钊先生领导的自卫队这支武装力量。在确山县警察局任局长的一位中共地下党员的推举下,先后委任立钊先生和其他几位中共党员,分别担任了张店、杨店、双河联保处主任。由于我党艰苦的工作,全县五十几个联保处多为我党所控制。而第四区的十八个联保处,实际上为立钊先生所领导。

1938年冬,国民党一〇六师在杨店、肖店一带驻防,中共正阳县委动员群众解决住宿等问题,统战人士郑立钊(杨店联保主任)带领群众,帮助部队挖战壕,师长沈克本很受感动,当众表示了抗日的决心,他说:“不与日军作战到底,永不见杨店绅民”。不久,该师驻防肖店的两个连,以重大伤亡狙击了从信阳窜犯来的日伪军,这两连人牺牲的只剩一班人,终于迎来了增援部队,击溃了这股日军。

1939年开春,郑立钊在中共正阳县委的动员下,除掉了左罗营的汉奸贯匪左凤舞。左凤舞的哥哥左凤翔为替弟报仇,勾结淮南张万年、蓝狗蛋股匪300余人,自北向南,先窜至正阳县境兰青店一带,烧杀奸掳,无恶不作。后进犯确山县杨店,意与信阳伪匪合流围剿郑立钊自卫队。立钊先生亲自率自卫队连夜赶赴杨店,与另两支武装组成联合阵线,进行堵击。逃难群众听说由“郑老帅”率众守寨,来避难者云集有数千人。因人多杂乱,有少数匪徒混入寨内,秩序很不好。227日深夜,匪股已到杨店,随即围寨强攻。经数小时激战,终因众寡悬殊,攻破杨店镇,抗日自卫队100多支枪全部丢失。在与匪争夺南寨门时,立钊先生以身殉职。

由于郑先生一生致剿匪,安定地方,使匪徒恨之入骨。当先生殉职后,匪徒将先生遗体运至寨南荒野,以火焚尸,惨不忍睹。此次事件除了杜滋涛、黄思珍带一部分人枪事前撤出外,抗日自卫队丢失100多支枪,群众的衣服、粮食、牲口等也被抢掠一空,很多房屋被焚烧。次日,由县地方部队和四区的自卫队相继赶来,对匪股进行痛击,当场击毙匪首蓝狗蛋等数千人,余匪向大别山区狼狈窜去。

是役后,当地政府曾在张店、确山城关分别召开隆重的郑立钊先生追悼大会。各区、各保、各校和县城各机关、团体派员参加,人逾两千。会后即镌刻碑文纪念。我地下党组织也同时为立钊先生举行了追悼会。

郑立钊先生的长子郑国荃,早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了白狗庙武装暴动后,即随徐向前所率红军主力到达大别山红色根据地。经过漫长岁月的转战,到陕北编入三五九旅。1944年任连指导员时,在湖南平江县作战中英勇牺牲。

为纪念郑立钊的革命事迹,抗日战争时期,确山人民在确山县城东门外和县南小郑庄南边的大路旁,分别耸立着两座《革命烈士郑立钊先生纪念碑》。碑文概括地记述了长期与共产党合作的民主人士郑立钊烈士一生为革命奋不顾身,顽强战斗,领导地方自卫队坚持剿匪反霸、除暴安良、保障一方安宁的英勇事迹。这两座碑中,一座在抗日战争时期拆除城墙时被拆掉。一座在“文革”十年动乱中被毁。虽然这些有形的石碑已不存在,但烈士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事迹,却一直在正阳、确山大地流传。

技术支持: 金盾网络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